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春华秋实的博客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人者智,知足者富。

 
 
 

日志

 
 
关于我

从风雨中走来,在坎坷中求索,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走南闖北执着做事,与人磊落柳暗花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兴坦欲淡,波澜不惊......

百善孝为先——中元节小议  

2011-08-14 20:14:35|  分类: 随笔日记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传统中的“鬼节”,在道教中被称为“中元节”。中元起于北魏,相传农历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辰,在这一天,亡魂的罪孽可以减轻,以让鬼魂安息。而在佛教里面,它有另一个名字:盂兰盆节。这里面还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举办盂兰盆法会,打斋供僧,以此功德回向现世父母消灾延寿,七世父母得以脱离恶道。总之,无论是道教的“地官减罪”还是佛教的“目连救母”,“鬼节”都是为了安息亡魂、以报离去父母的生养之恩。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孝道是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几千年沿袭的尊祖敬老、孝亲父母的做人准则,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 ,“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故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小时候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即不忘祖先之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上千、上万元,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各式各样的彩色衣裳,还有冥国银行、超市等等,离去的亲人们在天国也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了。其实,这都是以此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罢了。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

    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评论这张
 
阅读(318)| 评论(2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